健康体检 报告查询 在线咨询

成都棕南医院精神科 > 医院概况 > 科研成果 >

关于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

2014-12-11

    21世纪是一个精神疾病的时代,随着物质文明的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的爆炸,人们生活节凑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特别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在不断地被冲击,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增高。根据1999年底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发布的资料显示:按伤残所调整的生命年现指表评价各类疾病在我国疾病社会负担中所占的比例,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位。对2020年的疾病社会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问题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

    精神卫生问题的日益突出,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还处在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尽管目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如火如奈,人们更多的把心理咨询与治疗对准了健康群体的各种心理障碍,而真正对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目前在临床上还存在盲区。先精神科医生长期依赖药物治疗,每天忙于写病历、改医嘱等处理病人事物问题已耗竭了巨大的精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精神科的治疗停留在症状治疗上,控制了症状病人出院,的治疗模式。也就是就病治病的治疗模式。对于患者康复期治疗的依从性,患者回归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患者的价值信念体系的重建种种现实的问题,精神科医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很多精神疾病的患者,得不到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低,回归工作能力低。自2001年,我国开展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以来,有不少心理学爱好者加入到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军中来,并且队伍在急剧扩展。但是,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员,大多缺乏医学背景,对精神医学的信息相对缺乏。往往会对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的帮助中一厢情愿的按照对健康群体的思路去搜集信息,去指导来访者。甚至有的咨询者会认为患者目前思维正常了就不应该承受药物的副作用。鼓励患者停药,其实这些做法往往是很有风险的。目前,既有医学背景,又有精神卫生,心理治疗专业的综合人才在社会上还比较奇缺,我国卫生部虽然与2002年开考了心理治疗师资格,但是截至去年,获得心理治疗是资格并从业人员在全国还不足三百人,这也是精神疾病心理治疗相对滞后的原因。对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实诚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自2000年从事心理治疗以来,接触几万人次的来访者,其中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占四分之一。针对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解决信息缺乏而造成的心理负担。精神疾病患者大多否认自己有病,即便是分裂症的的自知力恢复期患者也难以充分认可接受自己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会认为自己难以治好没有人能够救得了自己,而产生焦虑、甚至拒绝治疗。这些都是与患者对精神疾病的信息缺乏,对疾病的发生、转轨缺乏了解而造成的心理负担。比如: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要让患者了解抑郁像感冒发烧一样正常,她也是一个疾病,认为自己变笨、无用、无能、无价值感只是疾病的症状,只要患者坚持配合治疗,这些症状会慢慢缓解,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增强治疗的信心。比如分裂症患者在康复期心理治疗要让患者充分认识自己疾病的症状,让患者知道敏感多疑、被害妄想、被跟踪感这些都是与客观实际不符的心理体验,当这些体验增多是,教患者学会辨认症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使患者达到康复。

    二、解决精神疾病病后心理负担,减低病后适应障碍引发的症候群。在多年的临床心理治疗工作中发现,很多的精神疾病患者,病后会产生自卑、焦虑认为丢人问题,影响病后的生活。一方面住过精神机构很丢人,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另一方面会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从而呈现病人角色。针对上述问题,心理治疗方面,一方面要患者认可患病的自然性,它是像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疾病状态,但是,这种客观的疾病状态一旦得到控制,患者的思维、知、情、意,便可恢复正常。让患者充分认知自己无症状态就是健康状态。另一方面让患者从容面对曾经的患病状态,让患者意识到患者呈现正常状态是比担心、害怕更为重要。不管曾经怎样,现在、此时此刻呈现健康角色是让别人、社会对自己认可的较佳途径。从而克服对自己心里的束缚,更好的面对现实。

    三、在疾病康复期,患者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配合更有利于患者康复。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和谐程度,对精神疾病与康复也会有重要影响,相对和谐宽容,积极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恢复。相反,过度冷漠和过度关注都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与家属的沟通指导,也是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一方面指导家属患者的疾病状态,难免会有一些怪异的,甚至让家属会受伤的言行。让家属明白不是出自患者本意,而是疾病状态在作怪。从而更容易宽容、谅解、关怀患者。另一方面,指导家属在精神疾病康复期,不过分关注患者的病情,把患者仍推到另一个病人角色,这不让他干,那不让他做主,生怕他做不好,使病人被动地接受病人角色。这样容易使患者产生自卑和依赖,对疾病的康复,特别是对社会功能的康复极为不利。


 

    四、对患者积极回归社会的指导和治疗。很多患者存在回归社会,回归工作岗位的焦虑,用行为和认知疗法,让患者辨析焦虑的意义,从而去直面焦虑。以上都是一些短期的治疗目标,这些治疗慢慢的使患者从焦虑不适状态到对疾病认可接受状态,从而达到应对疾病状态。但是,笔者在多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发现很多的时候,这些治疗只是短期有效。根本上来讲,这些做法是治标不治本,改善的只是存在的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命原动力问题。

    五、对精神疾病患者的长期治疗,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干预。笔者发现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价值体系和生命意义的系统的缺失或不完整,而导致精神问题的发生或迁延,具体存在以下几点价值、生命意义问题:

    1、迷失生命的意义:有的患者把每天学习工作,不就是为了解决吃饭、睡觉问题,不管怎样较终还是摆脱不了死亡。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生命。

    2、把生命和情感联系在一起,一旦得不到自己所谓的情感,甚至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情感,就会过分的、异常的追求,偏离了正常状态。

    3、把生命和为意志而活,较求出人头地,获得更多的权势和名望,如若达不到目标就会夸大妄想和躁狂症、压抑、悲观、失望者。

    4、为灵魂或信仰而生活,一旦迷失方向就会走向病态。如法轮功练习者的种种幻觉。

    患者起病的根本原因就是生命存在意义,人为什么而活着的哲学问题。一旦一个人迷失了生命的意义,找不到自己生存的终极目标和意义,就会出现种种的病态反应。

    心理治疗除了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西方引进技术治标之外,还要符合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植入哲学的思想,心理治疗只有从哲学世界观出发,才能把握住诸如躯体与精神、生与死、荣与辱、得与失、苦与乐、物与我等等一类的问题,才能帮助人们从系统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把握自己面对的人和事、事和物,从而妥善协调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去解决对生命意义迷茫的“存在性焦虑问题”。才能是对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使患者改善更彻底。是人性变得更客观、更自然。更从容的面对人生,才是健康的人生。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