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 报告查询 在线咨询

成都棕南医院精神科 > 抑郁症 >

老年人、产妇已成为抑郁主体

2017-04-11

  “你觉得自己抑郁吗?”如果有人这样问你,我想不少人未必会给出否认的答案。没错,抑郁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健康问题,而到2020年,它更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健康负担。这些说法并非耸人听闻,而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TO)的声音。

  据了解,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是目前国内使用为广泛的抑郁量表,分为17项、21项及24项三种版本,都是通过做题、打分来判断是否正常。以17项HAMD的测量,24分以上为严重抑郁,17分为轻或中度抑郁,7分以下为无抑郁状态。

  李文俊教授表示,经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测量后,西医通常以17分为分割线进行干预治疗,只有17分以上的才可以进行用药。但实际上,虽然评分在8-17分之间的人算不上抑郁症患者,但是已经处于一种抑郁状态,这时通过中医的调理就不失为一种佳方式了。“对于中医来讲,处于这种分值的患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亚健康,很多人伴有失眠,但并没有达到抑郁,这时候上中药进行干预,是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及好转,这就是中药的优势。”李文俊教授表示,在中医的抑郁症治疗中,通常会涉及有家族遗传、性格特征、童年经历、家庭关系等因素。此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产后抑郁和老年抑郁的患者越来越多。

  产后抑郁:

  西药受限 中药显优势

  我国相关文献报道,国内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12%~13%,比西方国家17%~18%的患病率稍低。相比其他抑郁症患者,产后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扩大性自杀”行为,即产妇在自杀前先杀死其亲生孩子。

  不久前,一位新手妈妈在丈夫的陪伴下,来到成都棕南医院门诊看病,当时她产后抑郁的状态已经十分明显。李文俊教授经过沟通了解到,女子的父母早年双亡,结婚怀孕之后,婆婆便来照顾。但是婆媳关系始终不合,女子感觉不仅得不到关心,还经常受气,丈夫夹在中间也帮不上忙。再加上刚生完孩子,本身已经经历了一次“鬼门关”,由于身体和精神都得不到关怀,因此逐渐产生了委屈、自卑的心理,经常一个人默默流泪。经过专业判断,该女子已经患上中度抑郁。

  李文俊教授表示,由于妇女产后处于哺乳期,应用西药时往往受到限制,因此采用中医药治疗产后抑郁,便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根据不同体质,中医讲究配伍,中医针对不同人群特征在开方子时都会有针对性的回避,例如产妇的方子就要去掉有毒的、伤脏器的中药,计量上也会有所把控。

  中医讲究“用药如用兵”,通常用药1个礼拜后病情有所控制,再经过4-6个月的调理,往往症状会得到缓解。

  实际上,临床研究也证明,中医药治疗产后抑郁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而且中医治疗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例如从心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肾论治、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中医综合疗法等等,可以针对不同产妇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

  老年抑郁:

  中药调理之外 家人理解不可少

  世卫组织指出,抑郁症的发病率高峰出现在老年人群,其中55岁至74岁的女性患病率高于7.5%,高出同龄男性2%。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正面临抑郁症的困扰。

  李文俊教授曾遇到过一位老年患者,由于失去老伴儿而换上抑郁症,每天处于自责的状态。“老伴儿患病多年,在的时候令家人的负担很重,可是等到老伴儿走了以后,这个老人就开始整天心思在这事上,生老病死谁也无法控制,但他总认为跟自己有关系,是自己没有处理好,老伴儿去世后就觉得很后悔。于是,每天想,谁也劝不住,后来整个状态就不正常了。”

  其实,老年抑郁的状况主要分为几种:一种是退休后发生的,由于工作节奏上的落差,很多人调整不过来;另一种是空巢老人,缺乏他人的关心,因孤独而起,自己无法排解。

  李文俊教授表示,无论是老年人、产妇或者职场人士,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除了应当及时通过中医调理之外,自己的调节、环境的改善、家人的理解都是不可缺少的。

  此外,李文俊教授还从中医角度介绍说,抑郁障碍属本虚标实,病位在心肝脾肾。治疗原则当标本兼顾。临床所见的抑郁症患者往往是数证并见,并非单纯一证。如肾虚肝郁证中往往兼夹有湿热或痰热、食积、淤血,因此应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针对不同的病机变化进行相应的干预,区别治疗次序,抽丝剥茧,逐层解决,终以益肾调气法收功。

  如何预防抑郁

  要想预防产后抑郁,新妈妈就要将心放宽,而且作为家人更应该注意帮助新妈妈调节心理,尤其是丈夫。很多新妈妈会认为家人都关心孩子,忽略了自己导致患得患失,莫名的烦躁,这时候丈夫就应该协助妻子走出这样的情绪。

  老年人独居在家,极易产生孤独、被遗弃等不良心理,这就需要为人子女者平时多找时间回家陪陪老人,多关注一下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作为老年人要积极应对老龄伴随的身心改变,多参加社区活动,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在短期内出现明显近记忆力减退、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现象时,要及早就医。

最新更新